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周力平教授参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主持的河南许昌灵井古人类化石遗址的多学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这一研究(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入选2018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公布的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周力平教授负责这项研究中的年代测定工作,确定了古人类化石的埋藏年代为10.5 -12.5万年前的晚更新世。
周力平教授和博士生年小美应用光释光测年方法,研究了许昌灵井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层位的沉积物样品。光释光测年是利用矿物颗粒在地质时期吸收-储蓄的辐射能量来测量沉积物样品自最后一次加热或曝光事件以来的时间。周力平是我国这一领域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学者。这项研究工作开始于2007年底,受时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的高星博士和化石发现者李占扬邀请,周力平教授在第一时间采集了刚刚从河南运到北京的样品,并亲自在实验室进行处理。之后,他和博士生年小美,覃金堂同学赴古人类遗址进行考察并采集样品,在长达数年的室内分析实验中,他们尝试了涉及不同粒径石英和长石矿物的多种技术,最终确定了古人类化石层位沉积物的年代。由于灵井遗址古人类化石破碎严重,头盖骨复原和测量工作量巨大,也持续了多年。许昌人化石揭示了目前未知的一种古老型人类。这项研究在古人类领域填补了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过渡阶段中国古人类演化上的空白,周力平教授团队的研究为这一重要的人类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的年代数据,表明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可能并存有多种古人类成员。这一3522com师生与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多年合作研究的成果,已经于2017年3月3日在Science刊出(成果链接)。
该成果受到国内外古人类、考古和年代学同行的高度关注。近日被中国古生物学会评为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之一。
参与这项研究的博士生年小美,已经于2012年毕业,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是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光释光年代学实验室的负责人。多年来,周力平教授领导的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释光测年实验室为我国的第四纪地层和古环境研究,以及旧石器考古和古人类演化研究中年代序列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该测年实验室继2008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第12届国际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大会以后,将于20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举办第五届亚太地区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专业会议。
2007年12月周力平教授与一年级直博生年小美同学讨论取样方案。(覃金堂摄)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网站
延伸阅读:走近“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等5家编辑部共同组织,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涵盖自然科学所有领域的重要进展,分为推荐、初选和终选3个环节。研究进展由上述5家编辑部推荐,由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学者经过初选和终选两轮投票选出。
该项活动旨在加强对我国重大基础研究进展的宣传,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促进公众更加理解、关心和支持科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该项活动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传播工作的一个品牌,在科技界产生了良好反响。